此前美国已经就中国光伏出口展开双反调查,若欧盟此次对华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则无疑将国内企业置于危险边缘,2011年,中国近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近6成以上是到欧盟。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欧盟原材料及高端设备出口,而且为欧盟光伏发电安装等下游产业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欧盟光伏电池产业对华光伏电池提起反倾销申请,中国商务部7月27日表示,中国光伏电池具有价格竞争力,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下降和产业技术进步,认为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存在倾销并无依据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欧盟原材料及高端设备出口,而且为欧盟光伏发电安装等下游产业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据了解,作为光伏电池主要原材料的多晶硅进口价格近年来不断下降,由2008年最高近300美元每公斤降至目前不到30美元每公斤,促使光伏电池价格不断降低。据金融时报、彭博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欧盟光伏电池产业于7月24日向欧盟委员会提起对华光伏电池的反倾销申请。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近年来注重技术进步、提高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27日表示,原材料价格下降和产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光伏电池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欧盟某些企业声称的倾销行为。
双方产业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关系,对中国光伏电池采取限制措施也将损害欧方利益。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欧盟光伏电池产业对华光伏电池提起反倾销申请,中国商务部7月27日表示,中国光伏电池具有价格竞争力,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下降和产业技术进步,认为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存在倾销并无依据随着太阳能价格下降,太阳能平价上网、达到太阳能替代现有能源的环境即成熟,要达到平价上网,需要有两条件,其一为用户端的系统安装费每瓦降到2美元,也就是组件售价约1美元,则标准去年已达到。
目前是第二阶段的初始阶段,在2010年起的今后10年,是太阳能产业规模化的阶段,太阳能产业将会出现如半导体产业Intel如此地位的公司,但也会有90-95%的公司会被淘汰,是否可以生存,将视其核心技术力和成本减少的幅度来取决胜负。问:中美/中韩的双反贸易战四起,如何看待?方朋:美国对中国太阳能产业所做出的双反争讼,其初裁结果对中国太阳能厂征收高达35%的惩罚性关税,此结果对中国太阳能厂商有很大的冲击,但对美国本地厂商也有很多不利影响,因为美国太阳能厂已在先前就与中国厂有签了许多合约,故双反反而限制住当地厂商,延缓对美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也对中国有很大的冲击。问:如何看待此波太阳能淘汰赛?方朋:依哈佛大学提出的产业S曲线定律,在刚开始技术驱动的阶段,太阳能厂商家数开始大量爆增,大陆则冒出上千家注册的太阳能厂,稍具规模者也达到约750家之多,为春秋战国时代。而在成本端,则需要每瓦系统成本降至1美元,则有机会走向平价上网,此目标预估在未来3-5年,一线太阳能大厂将率先达到。
问:太阳能供过于求,降价压力持续?方朋:过去几年太阳能价格已有降价达400%,太阳能电池每瓦从4美元到1美元,但之前几年降价主力是上游硅晶圆和组件,今后几年上游厂下降空间小,下游系统厂面临的压力大,下游厂商对降价的贡献会拉大,而系统厂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政府补贴政策不同和上游成本的下降幅度。全球最大的硅晶太阳能厂商晶澳太阳能首席执行官方朋,近日在接受台湾媒体专访时对太阳能产业中期的展望以及产业整合做出了以下回答,以下为专访实录。
太阳能厂商意识到产业反转,到2011年年中才真的停止扩产,但陆续扩充到位的余波预计还要有2年消化,所以明年将会是太阳能产业供过于求最严重的一年,2014年才会平衡,2015年才会再回到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故整个产业还有一段时间的整合期,太阳能的冬天恐怕还要有18个月到2年的时间。另外,中国内部的需求成长也非常快,明年中国即有可能成为全市场第一或二的太阳能市场。JA Solar己为全球性的太阳能厂商,和台湾厂商有很多合作,包括太阳能电池的代工以及组件合作方案。至于近期中国商务部也拟对韩国的多晶硅厂,提出双反的指控,我基本上还是认为,太阳能产能应是全球要致力于的事业以及目标,贸易战并不利于产业发展,最好两国可以透过协商解决问题,不要到双输的局面,发起双反的国家也要要思考贸易战对两个国家和对企业有什么影响,也许反而对发起国的本地产业也有很大的伤害。
德国过去几年所推动的太阳能发电买回政策FIT相当成功,此政策使过去5-6年太阳能成本降低了500-600%,当初德国的制度就是希望透过补贴下降成本,变成市场驱动的行业,目前太阳能产业离平价上网Grid Parity只一步之遥。问:对下半年太阳能产业看法?方朋:因为德国补助费率下调的因素,下半年欧洲市场的确不好,但看好新兴国家的需求上升,包括中国、日本和南美,整体来说,量还是会成长,但价格则仍是不佳。但在下半年低潮之中,日本是市场上的大亮点,最主要是因为自今年7月起,日本新的太阳能补贴费率达42日圆/1度电,此水准相当于欧洲市场在全盛时期的补贴力道,再加上日本福岛核灾后,已有54个核能电厂机组关机,影响约1/3的日本供电量,也就是此1/3日本考虑以再生能源替代,若其中1/3由太阳能发电弥补,日本潜在的太阳能市场相当于120GW的规模,比德国市场更大。问:太阳能产业何时好转?方朋:太阳能产业前几年是暴利产业,而亚洲国家没经过新兴产业的早期阶段,尤其是中国厂商以为太阳能产业会持续往上发展,造成资本趋利,但没有产业循环的概念,如半导体产业经过7个周期才饱合,但太阳能产业才发展到第2个周期,厂商就把下几个阶段都扩充完毕了,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
问:晶澳目前的产业规模以及与台湾厂商的合作?方朋:JA Solar拥有太阳能电池产能3GW、组件产能2GW,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厂,另外有1GW的单晶/多晶的硅晶圆片产能,但此产业并非重心,仍有部分硅晶圆片是外购。而到2010年,全球开始已认为太阳能是可行产业,第二阶段则由生产驱动,规模大、管理效率好的公司开始进行整合,规模经济效益扩大,产业厂商家数由几百家整合成几十家
而到2010年,全球开始已认为太阳能是可行产业,第二阶段则由生产驱动,规模大、管理效率好的公司开始进行整合,规模经济效益扩大,产业厂商家数由几百家整合成几十家。另外,中国内部的需求成长也非常快,明年中国即有可能成为全市场第一或二的太阳能市场。
JA Solar己为全球性的太阳能厂商,和台湾厂商有很多合作,包括太阳能电池的代工以及组件合作方案。问:太阳能产业何时好转?方朋:太阳能产业前几年是暴利产业,而亚洲国家没经过新兴产业的早期阶段,尤其是中国厂商以为太阳能产业会持续往上发展,造成资本趋利,但没有产业循环的概念,如半导体产业经过7个周期才饱合,但太阳能产业才发展到第2个周期,厂商就把下几个阶段都扩充完毕了,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但在下半年低潮之中,日本是市场上的大亮点,最主要是因为自今年7月起,日本新的太阳能补贴费率达42日圆/1度电,此水准相当于欧洲市场在全盛时期的补贴力道,再加上日本福岛核灾后,已有54个核能电厂机组关机,影响约1/3的日本供电量,也就是此1/3日本考虑以再生能源替代,若其中1/3由太阳能发电弥补,日本潜在的太阳能市场相当于120GW的规模,比德国市场更大。随着太阳能价格下降,太阳能平价上网、达到太阳能替代现有能源的环境即成熟,要达到平价上网,需要有两条件,其一为用户端的系统安装费每瓦降到2美元,也就是组件售价约1美元,则标准去年已达到。目前是第二阶段的初始阶段,在2010年起的今后10年,是太阳能产业规模化的阶段,太阳能产业将会出现如半导体产业Intel如此地位的公司,但也会有90-95%的公司会被淘汰,是否可以生存,将视其核心技术力和成本减少的幅度来取决胜负。太阳能厂商意识到产业反转,到2011年年中才真的停止扩产,但陆续扩充到位的余波预计还要有2年消化,所以明年将会是太阳能产业供过于求最严重的一年,2014年才会平衡,2015年才会再回到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故整个产业还有一段时间的整合期,太阳能的冬天恐怕还要有18个月到2年的时间。
问:太阳能供过于求,降价压力持续?方朋:过去几年太阳能价格已有降价达400%,太阳能电池每瓦从4美元到1美元,但之前几年降价主力是上游硅晶圆和组件,今后几年上游厂下降空间小,下游系统厂面临的压力大,下游厂商对降价的贡献会拉大,而系统厂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政府补贴政策不同和上游成本的下降幅度。至于近期中国商务部也拟对韩国的多晶硅厂,提出双反的指控,我基本上还是认为,太阳能产能应是全球要致力于的事业以及目标,贸易战并不利于产业发展,最好两国可以透过协商解决问题,不要到双输的局面,发起双反的国家也要要思考贸易战对两个国家和对企业有什么影响,也许反而对发起国的本地产业也有很大的伤害。
而在成本端,则需要每瓦系统成本降至1美元,则有机会走向平价上网,此目标预估在未来3-5年,一线太阳能大厂将率先达到。问:如何看待此波太阳能淘汰赛?方朋:依哈佛大学提出的产业S曲线定律,在刚开始技术驱动的阶段,太阳能厂商家数开始大量爆增,大陆则冒出上千家注册的太阳能厂,稍具规模者也达到约750家之多,为春秋战国时代。
全球最大的硅晶太阳能厂商晶澳太阳能首席执行官方朋,近日在接受台湾媒体专访时对太阳能产业中期的展望以及产业整合做出了以下回答,以下为专访实录。问:对下半年太阳能产业看法?方朋:因为德国补助费率下调的因素,下半年欧洲市场的确不好,但看好新兴国家的需求上升,包括中国、日本和南美,整体来说,量还是会成长,但价格则仍是不佳。
问:中美/中韩的双反贸易战四起,如何看待?方朋:美国对中国太阳能产业所做出的双反争讼,其初裁结果对中国太阳能厂征收高达35%的惩罚性关税,此结果对中国太阳能厂商有很大的冲击,但对美国本地厂商也有很多不利影响,因为美国太阳能厂已在先前就与中国厂有签了许多合约,故双反反而限制住当地厂商,延缓对美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也对中国有很大的冲击。德国过去几年所推动的太阳能发电买回政策FIT相当成功,此政策使过去5-6年太阳能成本降低了500-600%,当初德国的制度就是希望透过补贴下降成本,变成市场驱动的行业,目前太阳能产业离平价上网Grid Parity只一步之遥。问:晶澳目前的产业规模以及与台湾厂商的合作?方朋:JA Solar拥有太阳能电池产能3GW、组件产能2GW,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厂,另外有1GW的单晶/多晶的硅晶圆片产能,但此产业并非重心,仍有部分硅晶圆片是外购。至于第三阶段,未来将由市场决胜,将决定谁可以控制垄断市场,太阳能产业厂商家数将整合到仅存5-6家公司
前一种情况,这几天留意基金公司的公告便可揭晓,但由于场外市场背对背的交易特征,后两种情形就很难知道了。不管最终由何方兜底,目前市场主流观点还是认为赛维短融并不会成为信用债违约第一单。
对于这个神秘买家是谁,北京某基金公司经理向记者分析了三种可能:其一,基金公司买自家公募基金的问题券。目前江西赛维正身陷破产漩涡而无力偿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山东海龙,还是违约第一单,成为近期债市的焦点。
这令11江西赛维CP001昨日的净价一举跌到100元以下,为98.42元,接近2011年该短融上市交易以来的新低。上述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三个月后到期的11江西赛维CP001的显性违约的可能性仍然不大。由于债市后台交易是将交易指令直接发给中债登,交易信息不会在前台显示,无法确定交易双方是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笔交易是自今年5月23日以来,江西赛维短融出现的首笔成交。又有谁会在这个敏感时刻,以如此高的收益率对倒一笔总量为发行量十分之一的神秘成交,引起了市场无限遐想。而海外还有两期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到期的美元债券。
事实上,类似的情景对经历过山东海龙风波的市场人士并不陌生。离赛维短融到期日还剩近3个月之际,正陷破产漩涡的江西赛维短融昨日突然闪现4000万神秘成交,而此前,11江西赛维001已经逾2个月未现交易。
回顾今年4月,华商基金4月6日以自有资金买入华商稳定增利债券型基金持有的全部11海龙CP01短期融资券,9日山东海龙发布11海龙CP01兑付公告,当日,11海龙CP01通过后台交易方式完成了一笔面值3000万元的交易,全价为93.195元,对应到期收益率为825.0557%。其三是股权置换,由政府出面联系央企的可能性比较大。
此外,另一个与海龙不同的是,赛维的民企身份,左右着各方救助进程。但政府兜底的范畴拓展到了民营企业,将再度强化了市场的道德风险预期。